最近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在问“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的橘子怎么买”,原来是研究所的研究生们悄悄搞起了线上卖果——10月15日刚上线的“阳光二号”杂交柑桔,才7天就卖空了5000多件(约25000斤),把研究员曹立都惊得连说“没想到”:“电话、微信加个不停,全是求购的,学生们的网销能力比我想的强多了。”
曹立是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(原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)的“老科研”,“阳光二号”是他熬了10多年培育出的第五代杂交品种。研究所的果园本来是科研材料,往年也就熟人、附近居民来买几斤,最多学生线下帮着吆喝——去年有个学生线下卖了16000多斤,已经是所里的“销冠”。今年几个研究生凑在一起拍着胸脯说“要试试网络营销”,从拍果园摘果的短视频到发社交平台讲“甜嫩少核”的特点,没成想第一条视频就引来了几百条求购留言。
“让学生卖果不是为了赚大钱。”曹立的重庆口音里带着股实在劲儿,“有的研究生经济压力大,卖果能贴补点学费;更重要的是,科研不能关起门来——让他们把自己参与培育的果子变成商品,懂怎么和市场打交道,比课堂上的理论有用一百倍。”几个学生从选果、拍视频到客服、发货全自己包圆,刚开始还怕“卖不动”,结果第一天就接了300多单,不到一周就把库存清了个空,连曹立都跟着帮着回复消息:“我本来是‘甩手掌柜’,现在倒成了‘兼职客服’。”
关于大家最关心的“价格”,有网友说“5斤58-98元有点贵”,但买过的人却晒单夸“值”:“甜得像加了蜜,核少得几乎没有,比外面的普通橘子强太多。”曹立说这是“试探性定价”:“科研品种的成本摆在那儿,先看看市场反应,毕竟要对学生的劳动负责。”而没买到的网友也不用急——12月还有“阳光一号”要上市,产量有几百万斤,到时候“管够”。
说到学生们的表现,曹立忍不住笑:“远超预期!去年线下卖16000斤的那个学生,今年跟着做网销,说‘线上得研究怎么拍视频吸粉、怎么回复顾客问题,比线下累多了,但也有意思多了’。他们就像白纸,一旦打开突破口,思维和行动力真的像‘洪水猛兽’——昨天还有学生跟我商量,要不要给‘阳光一号’做个直播预告。”
其实这波“研究所橘子火了”的背后,是一次“科研与市场的温柔相遇”:研究生们用网销把实验室里的成果带向了大众,消费者用订单给科研成果投了“信任票”,而曹立的“小算盘”,不过是给年轻人搭了座“从科研到生活”的桥——既让学生挣了学费,又学会了怎么把“论文写在果园里”,还让更多人尝到了“科研级”的甜橘子。
现在“阳光二号”已经断货,但曹立说,这只是个开始:“等‘阳光一号’上市,学生们肯定会玩出更多新花样。说不定哪天,研究所的果子能通过他们的手,卖到全国甚至全世界。”而那些抱着手机求购的网友,其实也是在为“科研成果落地”添一把火——毕竟,好的果子,就该让更多人吃到;好的年轻人,就该在市场里摔打成长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