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的南亚边境,刚因一轮致命冲突泛起的硝烟还没完全消散,伊斯坦布尔传来的消息又给地区和平浇了一盆冷水——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长期停火谈判,最终以“无果而终”画上了句点。

这不是两国近期第一次剑拔弩张。就在本月,双方边境爆发了2021年阿富汗塔利班掌权以来最严重的流血事件,数十人在交火中丧生。尽管10月19日两国刚在多哈达成临时停火协议,但仅仅一周后,在土耳其和卡塔尔斡旋下的第二轮谈判,还是没能找到让双方都满意的“和平公约数”。

谈判的“死结”,依然卡在了“巴基斯坦塔利班”(简称“巴塔”)这个老问题上。巴基斯坦安全部门的消息人士直言,阿富汗塔利班始终不愿承诺“有效遏制巴塔在阿富汗境内的活动”——这个与巴基斯坦政府敌对的武装组织,长期把阿富汗当作“避风港”,频繁越境发动袭击,让堡的安全压力与日俱增。但阿富汗方面的回应也带着委屈:“我们对近期袭击巴基斯坦军队的巴塔分支,没有实际控制力。毕竟阿塔掌权时间不长,内部还有不少松散的武装派别,想完全约束谈何容易?”

回溯本轮冲突的起点,其实是巴基斯坦的一次“先发制人”:本月初,巴方对包括喀布尔在内的阿富汗多地发动空袭,目标直指巴塔的核心头目。这一行动瞬间激化了矛盾——阿富汗塔利班迅速反击,对两国长达2600公里边界线上的巴基斯坦哨所发动密集袭击,冲突规模从“小规模交火”升级为“跨境军事对抗”。

对于谈判破裂,外界的看法也各有立场。有人站在巴基斯坦这边:“自己的领土频繁遭袭,要求邻邦约束武装组织,难道不是最基本的安全诉求?”也有人替阿富汗塔利班说话:“他们刚稳住国内局势,手里的控制权还没攥热,怎么可能立刻满足巴基斯坦的所有要求?”还有中立的分析人士点出关键:“第三方斡旋只盯着‘停火’这个结果,却没解决‘巴塔为什么能在阿富汗生存’的根本问题——如果不帮阿塔提升管控能力,或者给巴塔找一条‘放下武器’的出路,就算谈十次停火,也挡不住下一轮冲突。”

从多哈的“临时停火”到伊斯坦布尔的“谈判破裂”,短短十天,地区和平的进程像坐了一趟“过山车”。但所有人都清楚,想要真正结束边境的枪声,光靠“纸面上的协议”远远不够。毕竟,停火只是“止血”,解决“巴塔”的生存空间、缓解双方的信任危机,才是“治根”的关键。而这,可能需要比两轮谈判长得多的时间,以及比“互相指责”更有诚意的对话。

南亚的风里,还飘着未散的味。但比起“谈崩”的遗憾,更让人担心的,是“问题始终没被真正面对”的无奈——如果核心矛盾不化解,下一次冲突的导火索,可能就在不远的明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