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房山蓝天救援队的一条视频,在网上引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讨论——有人盯着屏幕抹眼泪,有人敲着键盘问“至于吗?”
事情的起点,是一名58岁的云南女子易某。她走失多年,前不久在京郊十渡镇被找到时,整个人缩在路边的草丛里,说话颠三倒四,民警一靠近就本能地往后躲。更棘手的是,她有严重的精神障碍:情绪激动时会抓自己头发、拉车门想跳车,连“家在哪里”都说不清楚。十渡派出所的民警犯了难:“要是坐火车或飞机,没人盯着她,随时可能出意外。”
于是,房山蓝天救援队接下了这个“麻烦活”。8名队员当天下午就放下手里的事集合——做小生意的关了超市,跑运输的推了订单,连车都是队里的依维柯。“费用我们AA,油钱、高速费加起来大概1万,没人犹豫。”队员齐先生说,出发前大家就约法三章:“不管多累,必须把人平平安安送回家。”
3000多公里的路程,他们走得像“打仗”。两名队员轮换开车,剩下的人分工明确:有人盯着司机防犯困,有人坐在易女士旁边——不是陪聊,是“盯着她别闯祸”。齐先生回忆,后半程易女士突然失控:“她用头撞玻璃,扇自己耳光,甚至对着我们骂脏话,我们几个人轮流哄,像哄刚会走路的孩子似的,说‘咱们马上就能见哥哥啦’。”有队员开玩笑说:“这辈子都没这么耐心过。”
10月26日清晨7点,依维柯终于开进了大理的村子。易女士的大哥早就在门口等着,看见妹妹从车上下来,扑过去抱住就哭:“我以为再也见不着你了。”家属端来热乎的普洱茶,递上写着“千里护送显真情”的锦旗,连说“你们是我们家的恩人”。而救援队没多留,放下人就往回赶,直到29日凌晨才回到北京。
视频传到网上后,质疑声跟着来了:“8个人送一个人,是不是太兴师动众?”“花1万开车,不能坐火车吗?”齐先生倒挺坦然:“坐火车的话,我们8个人没法都陪着她——她要是突然跑了,我们上哪儿找?飞机更不行,她连安检都可能闹起来。”而易女士的大哥说得更实在:“他们不是‘浪费’,是把我妹妹的命当回事。”
易女士已经在医院接受治疗,情况稳定。大哥说,兄妹几个家境都不富裕,但“亲情比什么都贵”。而救援队的队员们,回到北京后又各自回到了生活里——有人接着看超市,有人继续跑运输,仿佛那39个小时的疲惫,都随着“平安到家”的消息烟消云散。
其实网上的争论,不过是两种“账”的碰撞:有人算“经济账”,觉得“8个人送一个人不值”;有人算“人心账”,觉得“团圆比什么都贵”。对救援队来说,这不是“兴师动众”,是“必须做到”;对家属来说,这不是“浪费”,是“失而复得的希望”。就像齐先生说的:“等把人送到家的那一刻,所有的累都值了——因为我们送的不是‘一个人’,是一个家庭的团圆。”
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曾在生活里算过“经济账”,但总有些事,要用“人心”去算——比如8个人花1万送一个人回家,比如深夜里轮流哄人的耐心,比如“必须把人平安送到”的执着。这些“不划算”的事,恰恰是人间最暖的光。
